香港文匯報訊﹕「科技是我們的未來,創新更是我們的動力。」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多家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香港的優勢是基礎科研,大灣區其他城市在下游生產力上具備優勢,如果香港可以鞏固中游,把研發成果產業化,整個大灣區便能互補互利。目前,本港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1%,他期望未來可增加至2%,而目前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把研發成果產業化。
在談到香港在創科方面的優勢時,李家超自豪地指出,香港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也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5個百強大學的城市。「香港本身的基礎研究非常優越,由於香港也是國際化城市,許多外國人都非常熟悉香港,並希望通過香港發揮自身所長,更可以進入內地市場,這些都是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固有的優勢。」
發揮固有新興優勢 效應加倍
他表示,國家的創科政策很全面,加上現屆特區政府一改以往「積極不參與」的概念,再融合高效市場、有為政府,香港既有的優勢依然存在,加上許多新興的優勢,相信這種競爭力應該是加倍的,而速度方面也不會低於其他地區。
「香港有大灣區城市的優勢,我們可以不需要浪費時間相互競爭,而是用大家的強項互補,實踐可發展的項目。競爭需要消耗的時間、資源、人力等,我們都不需要消耗,我們就能比所有人都快。」
李家超認為,在創科的發展上,香港在上游的基礎科研上具有優勢,有70%的科研被評為國際卓越水平,而大灣區其他城市在下游生產力上具備優勢,如果香港可以鞏固中游,把研發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整個大灣區便能互補互利,建造創新生態圈。
培養百個研發團隊 投資百億
新一屆特區政府在推進國際創科中心方面可謂不遺餘力。李家超指出,香港未來要強化科研成果落地變成產業,因此特區政府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培養最少100個有很大可能的研發團隊,幫助他們把研發變成成果。這些研發團隊,有很大可能會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
同時,特區政府成立了「共同投資基金」,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以及全新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希望通過政府投資,以及引進一些龍頭企業,增加民間對科研的信心,吸引更多人願意投資科研。李家超指出,現時香港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1%,期望未來可增加至2%。
要發展創科,人才亦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李家超認為,香港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國際化,可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而特區政府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頗具競爭力,因為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的人才都可以前來香港,沒有特別要求,在計劃推出後一個月,已收到數千個申請,大多符合要求,可見其吸引力相當大。
李家超上任至今,特區政府已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共同投資基金」,並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還到泰國、中東等地區訪問,招募不同的企業到香港,為香港建設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作出了努力。因此,他對香港未來發展的看法「很積極,也是很有信心的!」
港深共識:訂政策換位思考保共贏
「一個隊伍跑得遠,另一個隊伍跑得快,還有一個隊伍跳得高,那麼當所有隊伍聯手的時候,整個隊伍就跑得遠、跑得快,又跳得高,這就是大灣區的概念!」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接受訪問時提到,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特別是深圳「是強強合作,而非互相競爭」。他強調,合作更高的一個層次是融合,想政策的時候要換位,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想正確的方法,確保共贏,香港和深圳就有這個共識。
李家超表示,自己上任後就成立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希望更積極、主動地融入大灣區建設。在港深合作方面,香港已和深圳組成19個專班,涵蓋多個領域,其中一個是針對「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北部都會區」不只是香港的新引擎,也是跟深圳融合起來,互相呼應,產生協同效應,「讓香港和深圳從地理效應所謂的限制,變成一體化去變化,相信可令『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更快、更強、更有效益。」
河套作兩地融合嘗試
「譬如,河套地區與深圳只是一河相隔,希望可變成『創新區』,區內有許多創新的合作,包括人流、物流、數據流等。」李家超認為,要盡可能克服有關港深法律系統不同,讓「一區兩園」的概念融合起來,讓「創新區」有更遠的流通,可以覆蓋或輻射到其他地方。「如果這個模式在河套成功的話,就可以放在其他合作領域的上面,那麼整個大灣區的融合,將得到更高的提升。」
「深圳發展得很快,香港也有自己的優勢,相信與深圳強強聯手,定能更有效率。」李家超強調,合作更高的層次是融合,即是「我知道你有什麼優勢,你也知道我有什麼限制,彌補你的限制,你也讓我們的優勢在你的地方發揮,而且想政策的時候要換位,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想正確的方法,確保共贏」。他指出,香港和深圳已有共識,大家都知道更有效率的做法,不會浪費時間在互相競爭上。
李家超表示,香港在引入人才方面,可協助深圳有更高的發展。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亞太區東盟區域優勢以及國際化的優勢,希望從這幾個方面,和深圳融合起來發展。同時,香港在土地方面有所限制,深圳土地方面的供應比香港有優勢,因此未來可想一些共同合作的方案,就能達到優勢互補。「大家都同一角度去看問題,那麼這個共識也是跟深圳融入共同發展的一個大優勢。」
為「引進來」「走出去」添動力
無論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還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都面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重課題。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接受多間媒體訪問時表示,香港要利用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引進來」即引進龍頭行業和人才,以至讓他們通過香港到內地不同的城市發展;「走出去」是要讓內地城市通過香港走向世界,以及經過香港輸出中華文化。他強調,文化藝術可提升每個人的素質,也能令香港更具吸引力,因此發展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是香港鞏固優勢、提升競爭力重要的一環。
在「引進來」方面,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已成立了「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共同投資基金」,重點希望引進一些龍頭行業來到香港,同時培養本地企業,帶動香港發展。同時,「引進來」還包括引進人才,特區政府開創性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目標每年最少引入35,000名人才。
「亞洲是上世紀發展引擎,中國更加是引擎中的主要引擎。」他指出,很多(外資)企業希望在香港落地,利用香港在投資、融資方面的優勢,再進入內地不同城市發展,亦為「請進來」帶來方便,而香港與世界聯通,建立了一些平台,許多內地城市希望經過香港「走出去」。「香港已設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2間中國科學院聯合實驗室,很多與外國一些大學經過共同平台研發的項目,這也是香港『引進來走出去』的重點。」
拓中外文藝交流有清晰目標
李家超於2月初率團到中東訪問,為「引進來」、「走出去」走了一大步。他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中東企業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為香港在投資融資方面具有優勢,許多企業願意把區域總部設在香港,進而把香港視為跳板,進入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
他指出,中東國家也知道自己不能僅依靠產油,未來需要更多元化地發展,看到科技是我們的未來,因此在科技的投入很大。「他們明白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許多投資公司都希望到香港投資。」
「文化藝術能提升生活素質,也能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李家超表示,藝術文化是所有人都認同並應該欣賞的,可提升每個人的素質,「每年舉辦巴塞爾藝術展、其他文化藝術展、高峰論壇等,為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而努力。」他說,特區政府已成立了文化委員會,會於年內協助最少4個項目、最少20個新成立的藝術團及最少30個新進入藝術的人士。
推動科技創新 制度先要創新
香港積極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但在資金、土地、人力等加大投入之餘,制度上的拆牆鬆綁與優化同樣重要。多名創科界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要有效推動科技創新,首要是制度上的創新。其中以氫能車發展為例,因香港法例暫未容許氫能車駛上馬路,無法應用使很多科研的投入淪為空談;而香港昔日的投資心態普遍傾向保守,在創科投資上改變作風,未來才能吸引更多資源投入;至於數據流通上及短期工作簽證等制度亦可大程度優化,那將是數字經濟發展和更有效吸納所需人才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指出,科技創新必須要有法律法規配合,才能有效地發展。「我們看到有一些創科應用、企業未能落地,就是因相關法律未準備好,早前氫能巴士久久未能試行的事件正是一例。」
同樣以氫能車為例,黃錦輝指香港其實並非沒有產氫能的設施,「現時煤氣公司以天然氣、石腦油和堆填區沼氣為原料的『煤氣』中,就有大約50%是氫氣,要抽出來並非難事,但當社會無應用,(氫能)車無法到地,有能源亦無用。」加上目前的油站不可以入氫,可見完善制度確是科研發展的重要一步。
倡參考星洲「淡馬錫模式」
特首早前在施政報告中已宣布成立全新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黃錦輝指出,香港體制為人稱道的其中一點在於透明度高,「我們在用納稅人的錢,有錢銀瓜葛的活動,大都會組織公開委員會做好監管,但好多時成員來自商界,比較擔心冒大風險,以致未能大刀闊斧做事。」惟保守投資很多時候跟創科精神背道而馳,期望有關政府可考慮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能夠以策略性長遠目光,大力投資對未來重要的科技產業。
商湯科技香港公司戰略顧問、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表示,看到香港的創科投資方式正在改變,從昔日的「小政府,大市場」開始轉往「有為政府」。惟他亦坦言昔日本港的投資傾向保守,相信需時作出適應和改變。他認為現時香港一些法例需要與時並進,例如對無人駕駛車輛需要有更明確的法律法規指引,才可讓無人駕駛技術真正落地應用。
數據流通推動數據經濟發展
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表示,現時不少生物醫藥公司都想來香港投資,「他們好喜歡香港社會的一些制度,但問題在於科研臨床需要大量數據,而香港的數據量不夠,於是內地數據如何『過河』,包括臨床數據、生物樣本等,是這些公司會否來香港的關鍵。同樣,香港未來若要發展人工智能,大量的數據流通亦是重中之重,所以香港都需要『追法例』(法例追上社會需求),確保數據跟內地安全往來,彼此保護,在讓市民放心的前提下推動數據發展,這對數字經濟、生命科技的發展都很重要。」
人才方面,邱達根指最近的「高才通」計劃算是一大突破,短時間內吸引大量高端人才到來,但目前本地公司對於中等程度科技人員其實更加渴求,「他們未必是『高才通』對準的高薪人員,而大灣區內地城市其實有很多這類人才,然而現時即使放寬了商業簽證,可多次往返,但他們來港只能開會、參展,不能短期工作。」
他建議政府可考慮推出簡便申請的短期工作簽註,「當創科公司要開發產品、編程、做項目,可安排他們一年來幾次,每次來十多日,在我們如此缺人的情況下,是否可以開通一下呢?」
他認為現時如此缺人手的情況下,無須擔心他們會「威脅」本地就業市場,加上是短期工作性質,亦不存在「搶港人福利」等問題,相對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
文匯社評丨破格思維融國家大局 香港創科未來可期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亦不遺餘力,陸續推出多項措施。他認為,香港的優勢是基礎科研,可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優勢互補、強強聯手,把研發成果產業化,整個大灣區便能互補互利。香港以「高效市場、有為政府」的破格思維推動創科發展,方向正確;只要以大灣區建設的全局視野布局規劃,貫通上中下游產業鏈協調發展,完善創科生態圈,香港創科發展未來可期。
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擁有5所全球百強的大學,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2間中科院聯合實驗室,是國家創新體系和國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大力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國家科研項目經費可以過境香港使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向香港高校科研人員開放,超過300名香港專家進入了國家科技專家庫、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庫;加上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獨特地位,這些都構成了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新一屆特區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積極進取推動創科發展。李家超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了多項推動創科發展、吸引重點企業及人才的具體措施,特區政府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選出有潛質發展的研發團隊,幫助他們把研發成果產業化,培育更多「獨角獸」企業;特區政府成立了「共同投資基金」,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以及全新「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希望通過政府投資,以及引進一些龍頭企業,增強市場對科研的信心,吸引資金投資科研。親力親為、出錢出力,持續推動創科發展,已成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和亮點。正如李家超強調,現屆特區政府一改以往「積極不參與」的概念,融合「高效市場、有為政府」,「相信競爭力應該加倍」。
香港要發展好創科,必須完善創科生態圈。從創科產業鏈來看,香港上游的基礎科研優勢明顯,但在中游的成果轉化、下游的產業化上還有較大發展空間。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產業鏈、供應鏈非常完善健全,技術供給和成果孵化能力強,更有龐大的市場腹地,正好補充香港中下游產業的不足。香港的科研優勢與大灣區的產業優勢相結合,可以實現1加1大於2的效果。李家超也認為,在創科的發展上,香港在上游的基礎科研上具有優勢,70%的科研被評為國際卓越水平,而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在下游生產力上具備優勢,如果香港可以鞏固中游,把研發成果產業化,整個大灣區便能通過互補互利凝聚優勢。
創新科技是激活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去年12月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未來5至10年的香港創科發展制訂清晰的發展路徑和系統的戰略規劃,引領香港實現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藍圖明確了香港創科發展的四大方向,包括「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發展創科的頂層設計持續優化和明晰,全面完善了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所需要的規劃要素,香港正迎來創科發展的最佳時機。香港創新發展方向明確,相信隨着相關策略穩步落實,進一步對接國家創新體系,依託內地完整產業鏈及巨大市場的優勢,強化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全面合作,香港的創科發展必能更上層樓。
原文網址:特首:把握基礎科研優勢 力拓中游產業 | 香港文匯報